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單位:
《金華市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實施辦法》已經市政府第70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金華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0年12月31日
(此件公開發布)
金華市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實施辦法
根據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發改環資〔2020〕80號)和省發改委等9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實施辦法》(浙發改環資〔2020〕307號)等文件精神,結合金華實際,特制定本辦法。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全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全面貫徹落實國家和省推進塑料污染治理決策部署,聚焦塑料制品“生產、流通、消費、回收、處置”等重點環節,突出依法治理,強化源頭管控,落實減量治污,規范提升發展,有力有序有效抓實塑料污染治理,為建設高質量美麗金華和浙中大花園提供堅實支撐。
(二)主要目標。
1. 率先在縣(市、區)建成區和部分行業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全市塑料垃圾實現“零填埋”“零增長”。
2. 到2021年底,塑料污染治理基本實現全程管控,基本完成塑料制品生產、流通、消費、回收處置等環節的制度建立,相關塑料替代產品開發應用水平有明顯提升。
3. 到2022年底,禁止銷售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產品,全面推廣塑料替代產品,形成一批可復制推廣的塑料減量和綠色物流模式。
4. 到2023年底,全面鞏固提升塑料污染治理常態長效機制,塑料污染綜合治理成效顯著,打造塑料污染綜合治理金華樣本。
二、主要任務
(一)抓實塑料制品禁限規定實施。落實國家發改委塑料制品禁限目錄規定,禁止生產和銷售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簽,全面禁止生產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產品。到2022年底,禁止銷售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產品。禁止審批、核準、備案上述禁限范圍內的塑料制品項目。(市發改委、市市場監管局、市經信局、市衛生健康委、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金華海關和縣〔市、區〕政府〔因每項工作都涉及,以下不再列出〕)
(二)推進不可降解塑料袋禁限使用。建制鎮建成區所有商場、超市、書店、藥店等重點場所以及餐飲外賣打包服務和各類展會活動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貿市場規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到2021年底,實施范圍擴大到全市城鄉,全域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市商務局、市文旅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委宣傳部)
(三)組織一次性塑料制品專項整治。全市建制鎮范圍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餐飲堂食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到2021年底,全市城鄉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餐具、吸管等塑料制品,所有賓館、酒店、民宿等場所不主動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市市場監管局、市商務局、市文旅局、市農業農村局)
(四)推動“綠色快遞”轉型升級。2021年6月前,使用“瘦身膠帶”封裝比例達到90%,對于已經完成包裝的電商快件快遞企業不再二次包裝比例達到70%,循環中轉袋使用率達到90%,全市50%的快遞營業網點設置快遞綠色包裝回收裝置,符合標準的包裝材料應用比例達到90%,一聯電子運單使用率達到30%。到2022年底,全市郵政快遞網點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包裝袋、一次性塑料編織袋,降低不可降解塑料膠帶使用量。到2023年底,全市郵政快遞網點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膠帶。(市郵政管理局、市商務局、市建設局)
(五)創新模式優化新業態治理。以連鎖商超、大型集貿市場、物流倉儲、電商快遞為重點,推動企業通過設備租賃、融資租賃等方式,積極推廣可循環、可折疊包裝產品和物流配送器具。推動餐飲外賣平臺落實入駐商戶一次性餐具減量替代主體責任,增設消費者自選餐具數量等優化選項。鼓勵電商與快遞物流企業創新包裝設計,推廣可重復性使用的包裝新產品。鼓勵企業使用商品和物流一體化包裝,建立可循環物流配送器具回收體系。(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市郵政管理局)
(六)大力推動替代產品推廣普及。建立集貿市場購物袋集中購銷制度。在餐飲外賣領域推廣通過“優惠券、積分獎勵、折扣”等方式引導消費者使用符合性能和食品安全要求的替代產品。鼓勵生產、使用全生物降解、強化耐候等新型地膜產品。鼓勵農膜覆蓋替代技術和產品的研發與示范推廣。(市商務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旅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機關事務局)
(七)大力推進農膜減量行動。引進示范推廣加厚地膜和全生物降解膜試驗以及“一膜多用”“行間覆蓋”等農膜減量替代技術,鼓勵和支持使用可降解農膜,持續開展農田地膜殘留監測,依法推動建立農膜使用、回收記錄臺賬。到2021年底,每個縣(市、區)建成3個降解地膜集成示范點。(市農業農村局)
(八)引導增加綠色產品供給。推動塑料制品生產企業推行綠色設計,采用新型綠色環保功能材料,增加使用符合質量控制標準和用途管制要求的再生塑料。引導企業加強可循環、易回收、可降解替代材料和產品研發,有效增加綠色產品供給。加強可降解塑料袋等替代產品的檢驗檢測能力建設。引導鼓勵可降解塑料生產企業擴大規模,培育2-3家可降解材料和產品生產骨干企業。(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科技局、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
(九)提升塑料廢棄物分類收集質量。加大塑料廢棄物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和處理力度,增加可回收物容器設施數量,逐步減少可降解塑料袋發放。加強農村塑料廢棄物分類收運體系建設,實現全覆蓋。全市實現塑料廢棄物分類收運全覆蓋、零填埋,廢舊農膜回收處理率達到90%以上。(市垃圾分類辦、市建設局、市交通運輸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
(十)探索推動回收模式創新。整合提升“兩網”融合,推動社區(農村)、物業、回收企業協同推進垃圾分類和資源回收。全市培育有實力的再生資源回收企業5家以上。大力推進“互聯網+”再生資源回收模式,引導支持供銷系統企業對低值可回收塑料廢棄物實行兜底回收,全市塑料廢棄物回收網絡覆蓋率達到90%以上。到2021年底,實現城鄉全域覆蓋。(市垃圾分類辦、市建設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供銷社)
(十一)引導產廢者履行主體責任。引導包裝生產企業、電商企業和快遞企業主動與回收利用企業合作,建立“互聯網+”平臺與線下物流相結合的機制,采用押金、以舊換新、設置自動回收設施、網購送貨回收包裝物等方式,推動塑料廢棄物回收途徑多元化。鼓勵企業建立可循環物流配送器具收回體系、包裝容器逆向物流體系,通過積分、返現、抵現等形式,設置快遞包裝物回收點和外賣餐盒回收設施。到2022年底,全市建成一批快遞包裝物回收點。指導再生資源回收企業進商超、進社區、進機關、進市場、進賓館、進餐飲,簽訂塑料廢棄物定點回收協議。(市經信局、市建設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文旅局、市機關事務局、市供銷社、市郵政管理局)
(十二)健全農藥廢棄包裝物、農膜回收機制。落實廢棄包裝物常態化、長效化回收處理機制,農藥廢棄包裝物回收率、處置率分別達80%、90%。探索農膜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試點,制定“以舊換新”激勵機制,實現廢舊農膜回收率達到90%以上。(市農業農村局、市經信局)
(十三)合力推進資源化能源化利用。加快金華市第二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東陽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磐安生活垃圾焚燒廠等項目建設,對分揀成本高、不宜回收利用的塑料廢棄物進行能源化處置,打造“資源—產品—再生資源”閉環資源循環利用模式。(市發改委、市建設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供銷社)
(十四)開展塑料垃圾清理行動。每年市縣聯動開展塑料垃圾專項清理聯合行動,整治城鄉結合部和坑塘溝渠等區域塑料污染問題,定期開展江河湖泊、港灣塑料垃圾清理。加強塑料廢棄物回收利用環節的污染防治。落實農田殘留地膜監測分析,逐步降低農田殘留地膜量,推進“肥藥兩制”改革,抓實農藥化肥塑料包裝廢棄物清理整治。(市治水辦、市美麗辦〔市生態環境局〕、市垃圾分類辦、市建設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利局、市行政執法局)
(十五)強化聯合執法監督。開展商超、集貿市場等重點領域禁限塑聯合執法檢查,依法依規及時查處塑料生產處置污染和破壞生態行為。(市建設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文旅局、市水利局)
(十六)創新數字監管和信用治理相結合。探索塑料污染數字化智能監管,完善再生資源回收信息網絡建設。探索推進塑料污染治理信用建設,拓展信用體系覆蓋范圍和應用領域。(市發改委、市建設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文旅局、市水利局)
(十七)大力組織專題宣傳。引導城鄉居民消費習慣,鼓勵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充分發揮報紙、電視、網絡等媒介平臺,多種形式開展塑料污染治理宣傳,介紹禁塑治污推進時間表和路線圖,總結推廣典型做法,提升全民塑料治污認識。通過專題教育、主題講座、專項實踐等活動,將塑料污染治理內容納入機關事位、企業、學校日常宣傳教育和社區共建、社會實踐當中,引導行業協會、商業團體規范行業建設,推動公益組織開展塑料垃圾治污專項志愿活動。(市委宣傳部〔文明辦〕、團市委、市婦聯、市科協、市分類辦、市民政局、市建設局、市交通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旅局)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聯席會商制度。各市級有關單位按照職能建立健全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目標體系、工作體系、政策體系和評估體系,市發改委和市生態環境局會同市級有關單位建立全市塑料污染治理工作聯席會商制度,統籌協調推進全市塑料污染治理。各縣(市、區)參照建立相應工作機制,其他市級相關部門按分工負責。(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商務局、市建設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旅局、市市場監管局、市郵政管理局)
(二)加快涉塑法規立制。將塑料污染防治相關內容及懲治措施納入《金華市城鎮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嚴格執行國家塑料制品禁限目錄和綠色設計導則,明確再生塑料質量控制標準和用途。探索建立塑料原材料與制成品的生產、銷售信息披露制度。指導推進快遞包裝綠色產品認證標識制度體系建設,探索制定電商、快遞、外賣等新興領域綠色管理和評價標準,推進快遞業綠色包裝地方標準制定。(市分類辦、市發改委、市商務局、市建設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市場監管局)
(三)加大政策支撐力度。優先支持可降解材料和產品生產骨干企業擴能項目列入省、市重點項目和省重大產業項目。推進爭創快遞包裝回收示范城市、新型綠色供應鏈建設、新產品新模式推廣和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等國家級示范試點,支持可循環回收專業設施投放運營。將一次性塑料制品管控要求納入景區和賓館、酒店評定評級標準,將綠色包裝標準納入政府招投標、采購強制條件。各級地方人民政府是塑料污染治理責任主體,要結合實際制定具體實施辦法。(市分類辦、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市商務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建設局、市文旅局、市市場監管局、市郵政管理局)
(四)強化任務督查考核。本辦法自印發之日起施行。各縣(市、區)政府和市級相關部門要按照職能細化工作計劃方案,抓好分解落實。市生態環境局會同市發改委等有關部門開展聯合專項行動,協同推進塑料污染治理落實督導檢查,相關督查事項納入美麗金華、垃圾革命試點和無廢城市創建等各類考核評定活動。各相關行業管理部門日常監管中發現有關塑料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行為的,應及時將線索移交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隊,依法查處。對落實不力、進度滯后的相關縣(市、區)政府和單位,按照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相關規定對相關負責人進行約談問責。(市治水辦、市美麗辦〔市生態環境局〕、市分類辦、市創建辦、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商務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建設局、市文旅局、市市場監管局、市郵政管理局)